第一篇:202x小学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讲故事稿件
《黄显声虎入笼中威不倒》
1931年9月18日夜里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突然向沈阳北大营发动进攻。此时,一位将军拍案而起,率部投入对日军的抵抗。可是18年后,这位没有死在日军炮火下的将军,却在重庆歌乐山下倒在国民党特务的罪恶枪声中。这位将军就是黄显声。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无理扣押,黄显声对蒋介石假抗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l937年在武汉,他积极策划营救张学良将军;还主动与周恩来同志联系,将一批武器弹药秘密送往延安。1938年2月2日,正准备去延安的黄显声不幸在武汉被捕。在息烽监狱,黄显声将军极度忧愤“报国欲死无战场”!他以“虎入笼中威不倒”而自励,在一封给儿子的信中他表明了这样的观点:“我现在虽然坐牢,但没有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1946年,黄显声将军被转囚到白公馆看守所。在白公馆,黄显声被关在二楼二室,一个人住在里面,有一张写字桌,可以看报纸。近10年的囚禁,使他已不习惯多讲话。在白公馆看守所,黄显声将军有时可以在特务的看管下走出去转转,难友曾经劝他找机会跑掉,但是将军表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做事情要光明磊落!白公馆大屠杀开始后,黄显声第一个被带了出去,在步云桥刑场,罪恶的子弹射向他的后背,鲜血浸透了他身下的那片土地。黄显声将军在白公馆牢房的那张小桌上的台历,永远地停留在1949年11月27日这一天。
党的百年礼赞,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牢记这些英雄的名字,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
第二篇:202x小学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讲故事稿件
《坚贞不屈的王孝和》
“我一定用我的生命保卫党,保卫工人阶级的崇高事业,永不动摇,一直革命到底。”这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是王孝和的入党誓言。最后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现了这一誓言。
1948年4月19日晚上,国民党特务来到王孝和家,软硬兼施,威胁利诱,妄图使王孝和“自首”。王孝和愤然表示:“我是上电厂2800名职工选出来的工会常务理事,只知道为会员说话办事,没有什么可以自首的。”特务只得悻悻离去。两天后,国民党特务逮捕了王孝和,将他关押在警备大队审讯处,面对凶神恶煞般的特务,王孝和一言不发,坦然处之。特务恼羞成怒,对王孝和轮番施以“老虎凳”、“磨排骨”、“辣椒水”等酷刑。王孝和怒目以示,敌人未得到一个字的口供。1948年4月22日,王孝和再次被施以酷刑,直至昏迷。1948年4月23日,特务对王孝和动用电刑。他以坚强的意志,顶住了敌人的摧残。特务对王孝和无计可施。
被捕后的几个月,王孝和利用一切机会揭露凶残的敌人。他在法庭上,一次又一次地当众解开衬衣,露出身上一处又一处血迹斑斑的伤痕,揭露敌人酷刑逼供的暴行。敌人黔驴技穷。1948年9月24日,刑庭以“连续教唆、意图妨碍治安”等罪行判王孝和死刑。在死神即将来临时,王孝和毫无惧色,以满腔的激情写了三封信,一封给狱中难友:一封给年迈的双亲;一封给妻子。
给难友的信中,王孝和写道:“有正义的人士们,祝你们身体健康,为正义而继续奋斗下去!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奋斗!”在给双亲的信中,王孝和写道:“父母养我育我,含辛茹苦。儿不能再为双亲尽孝养老,请多谅解。然而,儿为正义而死,死而无憾……”在给妻子的信中,王孝和写道:“你要挺住,要活下去,把孩子抚养成人,告诉孩子,父亲是被谁杀的,教育孩子一定要继承父志。”
1948年9月30日上午,王孝和被押赴刑场,从容赴死。王孝和——一位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以他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入党誓言。
党的百年礼赞,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牢记这些英雄的名字,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
第三篇:202x小学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讲故事稿件
我是保密故事讲述人芦xx,今天,我要讲述的保密故事是“四八”烈士王若飞先生的故事。
在内蒙古博物院展柜中陈列着一本红色日记本,翻开日记本,用钢笔书写的“铁窗怒吼”四字映入眼帘。这是杨植霖在日记本上记录的,革命先驱王若飞在狱中进行革命斗争的文字记录。
“你是什么人?”
“共产党人。”
“你们的人在哪里?”
“到处都有。”
“你把他们供出来!”
“比上天还难。”
这段文字,是1931年王若飞在内蒙古包头被捕时与警察局长的一次对话。
1931年9月,王若飞从苏联回国领导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任中共西北特委书记。在商贾云集的包头,他化名为黄敬斋,扮成皮毛商人领导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在包头泰安客栈里,王若飞与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乌兰夫取得联系。在两人会面后王若飞起草了《告蒙汉同胞书》,并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平民革命党”。但几日后横遭变故,由于叛徒泄密,王若飞被捕。当时他身上带有乌兰夫给他的工作报告和《告蒙汉同胞书》等,为保护党的秘密和同志们的安全,他拼命将纸片塞进嘴里嚼烂。国民党连夜审讯,王若飞宁死不屈:“‘招’字早就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你们只能抓到我一个人。”当被押赴刑场以“执行枪决”相威胁时,他亦泰然处之,平静地对刽子手说:“开枪吧!”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傅作义感佩于王若飞的胆略与气节,请他在自家客厅长谈,王若飞对其力陈抗日主张,并写下一份长达万言的“抗日救国意见书”。
1931年11月,王若飞被押送到归绥(呼和浩特)第一“模范监狱”。1934年,被判十年徒刑。狱中生活极其艰苦,王若飞曾在给亲人的书信中写道,“居狱中久,气血渐衰,皮肉虚浮,偶尔擦破,常至溃烂”“人间地狱,信非虚语”。然而当谈及狱中心志,却是另一番豪情万丈:以为弟居此环境中,将如何哀伤痛苦,其实不然。一息尚存,终当努力奋斗。现实所受之苦难,早在预计之中,为工作过程所难免,决不值什么伤痛也,并写下“为谋解放头可断,留得清白在人间”,“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等诗句,忠贞坚定之心跃然纸上。
1936年,王若飞被转押至山西。中共中央北方局派薄一波前往山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组织工作,伺机营救狱中同志。当薄一波出现在囚室时,王若飞高度警惕,要求他带来党的文件以作证明,经数次交谈考察,方才予以信任。得知即将出狱,王若飞主动要求党组织对自己进行审查。最终在经历在长达5年7个月的牢狱生活后,王若飞重获自由,在狱期间未曾泄露我党任何情报。
王若飞同志用他的一生,实现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他也给我们当今的党员同志树立了一个榜样!向王若飞同志学习,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使命,一切要为人民打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202x小学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讲故事稿件
《张劲夫“让车”救群众》
38年前,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我国科技和财经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张劲夫让车救群众的“小事”,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立场。
1979年底,张劲夫调任安徽省省长、省委第二书记,不久又任第一书记。张劲夫是安徽肥东人,抗日战争时长期奋战在安徽,与家乡人民结下深厚情谊。张劲夫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儿子、人民的公仆,把回到故乡工作当作为父老乡亲服务的机会。他一心为公,作风务实,到全省各地调查研究,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为安徽发展“把脉问诊”。调研中,张劲夫要求一律不搞迎送,不搞宴请,不搞层层陪同。他说:“咱们安徽是个穷省,不能穷庙富和尚。”
198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张劲夫和省委政策研究室等部门同志在基层调查农业生产情况时,看到一位妇女倒在路边,满脸鲜血,处于昏迷状态,一些群众焦急地围聚在一起,不知所措。张劲夫立即指挥让出一辆车,派人将病人护送到医院救治。护送人员回来后,张劲夫关切地问:“伤势怎样?有没有生命危险?住上院没有?”第二天他再次让人询问情况,知道病人已住院、状况良好,才放下心。十几天后,省委办公厅收到病人家属的感谢信。信中说:张劲夫省长这种关心和爱护群众的精神,一直感动着我和我的一家。党员领导干部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正是今天新型干群关系的体现吗?有了这种干群关系,人民群众在“四化”建设中还有什么力量不使出来呢?
张劲夫收到转来的感谢信后写道:“不要感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遗憾的是,还有许多该做的事未做,或者未有做好。”
张劲夫让车事小,但关心群众、把群众装在心里事大,这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广大党员干部应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各项工作。
党的百年礼赞,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牢记这些英雄的名字,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