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作万炯华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外婆家,那里的过年风俗可谓是与众不同。
常德的团年饭不一定在大年三十吃。外婆说:“一家人齐聚,无论何时何地就是团圆。”为了与家人团聚,人们会推迟或提前吃团年饭,只为享受欢聚一堂的喜悦与幸福。而在去年,因为我到外婆家过年,所以团年饭就提前到腊月二十八举行。在开阔的包厢,一位位认识不认识的亲戚陆陆续续地进来。他们相互打着招呼、讨论着过去一年的年景。兴趣勃勃的孩童、高谈阔论的大人,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我闭着眼睛,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年味儿,不禁轻声赞叹:“过年真好!”
就在这时,一阵诱人的香味儿从我鼻子前飘过,我猛地睁开眼睛。“这是饭菜的香味!”一道“油焖大虾”被服务员端了上来。人们不再谈话,纷纷坐上圆桌。可坐50人的包厢,竟座无虚席。外婆说:“吃团年饭坐圆桌,本就是过年的一种讲究,它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来年风调雨顺。”菜一道道上来了,桌上的气氛也越来越活跃。“腊猪蹄、红烧肉、铁板鱿鱼……”一道道佳肴数不胜数。“红烧排骨、年糕五花肉、青菜、芋头……”咦?在这样的盛宴里,为什么会有青菜和芋头之类的寻常菜?我心中暗暗称奇,决定问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在这么多美食中会有青菜、芋头?”“噢,你想知道吗?”妈妈笑着问。“当然了!”我肯定地点了点头。“那几道菜都有着特别的寓意。芋头寓意来年有个好兆头;粉条象征勤俭持家、细水长流;蔬菜有着健康长寿的涵义。”妈妈耐心地回答。“原来是这样。”“这还不止呢!在常德,吃团年饭会摆上一条生鱼,寓意年年有余。这条鱼还必须是鲤鱼,表达“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意愿。这些菜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依然是团年饭必有的菜肴,再加上味美而价廉,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现代,依然是餐桌上的常客。”
我听着妈妈的话,看着桌上那几道朴实无华的菜肴,顿时觉得它们就像历经岁月的老人,无论何时,他们依然守望着人们内心最单纯的心愿,直到永远……
走出饭店,几个忍不住诱惑的孩童已放起了爆竹。在阵阵爆竹声中,我分明感受:年真的到了!
除了吃团年饭,常德的祭祖也显现了独有的特色。在大年三十傍晚,一家人带上香烛前往祖坟祭拜,叫“送光明”。“送光明”时是不放鞭炮的。而过了午夜十二时,家家门口都会点上香烛,点燃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声响里,新的一年悄然而至。这个活动叫“迎新春”,有辞旧迎新,祝来年美好幸福的涵义。在正月初一,人们会来到祖先坟墓前祭拜,并念叨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和新的一年的计划。这些活动,都充分表达了常德人民对先辈的缅怀和尊重。先辈们绝不会因生命终止,时间的流逝,而被后辈遗忘,他们会被珍藏在内心的最深处。这就是常德外婆家的过年风俗。
我喜欢常德过年风俗。这些风俗无不显露出常德人民的勤劳善良、重情重义。你还知道哪些风俗习惯?快来和我一起分享吧!
第二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曹睿淇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过年过节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过节方式,一般这种过年过节的方式,就被叫作风俗。我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俗,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几个吧。
第一个风俗,我就介绍冬至时候吃饺子。我们这里每到冬至,一家人必须要吃一锅饺子。记得那一年冬至,空气中又弥漫着饺子的香味。
“快来,饺子好了!”奶奶一边把一大盘饺子端上桌,一边喊着。那些饺子一个个都是半圆形,圆鼓鼓的肚子,冒着热气。我和妹妹听到奶奶的话,开心得一蹦三尺高,妹妹看着盘子里白花花的饺子,如同饿了几天的老虎看见了猎物,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妈妈在一旁看着妹妹,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一只小馋猫,哪一年没你吃的!”不光妹妹馋,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全家人哪一个不是馋得都回家了。风俗就像一块磁铁,可以让家人团聚。
第二个风俗,我就说说贴春联吧。大年三十这天,妈妈拿出准备已久的对联,让爸爸贴在门口。爸爸小心翼翼地把春联打开,手指轻轻柔柔,似乎生怕把对联弄疼了,并拿出胶水,爸爸可是贴春联的“老师傅”了,三两下就贴好了。我和妈妈看了看,嗯,很正。随后我们就一边拍手,一边念起来:“富贵平安好运来,吉祥如意福星到。横批:五福临门。”对联,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希望,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我最后要说的风俗,就是端午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最精彩的就是赛龙舟了。“咚咚锵,咚咚锵……”我在家里听到了阵阵锣鼓声和呐喊声,我跑出去一看,仙下河边围满了人。
我挤了进去,原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比赛要开始了。随着裁判的一声“开始!”三艘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嗖”地飞了出去。一开始,红色的龙舟占了上风,一艘金色的龙舟紧随其后。不一会儿,金色的龙舟就追上来了,它要和红色的龙舟一决高下。只见金色龙舟的鼓手打鼓的节奏越来越快,水手们的划桨动作也越来越快,上一步铲起的浪花还没落下,下一步的浪花就跃起来了。就在他们要穿过终点线的时候,大家都屏住呼吸,但只看到一片扬起的水花。这一秒过了很久,最后,还是金色龙舟更胜一筹。现场响起了呐喊声,欢呼声,金色龙舟的队员一个个把笑容挂在了脸上,笑开了花。他们有的人一蹦三尺高,有的人吹着口哨,有的人不停地打着飞吻,还有的人不停地向观众挥手,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种你追我赶、绝不认输的劲头,不就是我们仙桃人的拼搏精神吗?风俗让我们团结,让我们有了拼搏精神,让我们有了勇争第一的气魄。
风俗是每个地区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不同的风俗民情。这些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那儿的呢?
第三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吴林颖
“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在花灯的照耀与精彩的舞狮表演中,元宵就此拉开了帷幕。
傍晚,院子里、大街上,处处悬灯结彩,挂着色彩缤纷、五颜六色的花灯,看得人眼花缭乱,把整条街照得如同白昼。
满街的花灯各式各样、图案各异,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简单又漂亮;看那金猪灯,制作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金猪就立刻展现在了眼前;再看那古色古香的宫灯,还有那乖巧可爱的兔子灯……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美不胜收。
但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街上的舞狮表演了。
我去的时候,舞狮表演已经开始了,只听见远处传来一阵“咚锵”的敲鼓声,大地瞬间欢腾起来。我知道,舞狮的表演队伍就在前方,我急忙向前跑去。不一会儿,远山喧响,鞭炮齐鸣,舞狮表演开场了。
惊天动地的造势引来了不少观众的围观,几千双眼睛注视着场地,一种急切而兴奋的心情与紧张的氛围融为一体。
他们身穿红衣,头套狮装,前者双手持道具戴在头上演狮头,后者俯身抓住前者腰部,另一个人则双手举起绣球逗弄狮子。
街道十分狭小,表演的人们却从容不迫,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一气呵成,看得人们目不转睛。
这时候,锣鼓喧天,雄狮开始大展身手,好像是要夺走绣球。它眨巴着一双大眼睛,摇头摆尾,简直和真狮子一模一样。狮子向大家鞠了个躬,后脚一蹬,前脚一提,跃到街上的另一边,狮子伸伸腰,蹶蹶腿,冲观众点点头,腾挪间又跳到了原位,可不管怎么追,狮子依然只隔绣球一步之遥。围观的人们越来越多,看得入了神,也替狮子捏了一把汗,生怕狮子拿不到绣球哩!
突然,狮子沉默地停了一会儿,全场顿时肃静,屏气凝神。过了一会儿,一声“咚锵”,狮子全身发力,用力一转,后脚顺势腾上了一层,一只前腿小心翼翼地按着桌子,另一只前脚稳步而上,然后用它宽大的嘴一口叼下挂在最高处的红绣球,凌空扔向观众。表演结束,全场顿时响起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看完表演已径很晚了,回家后,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开心地吃着汤圆,猜着灯谜,春节的帷幕也渐渐拉下。
吃完元宵,再望望街上,人依旧络绎不绝,真是“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啊!
第四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陈思语
是谁来了?城市被装饰得五彩缤纷;是谁来了?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笑容;是谁来了?街道变得热闹非凡。啊!是我最喜爱的春节。
腊月的初旬,家家户户都开始熏腊肉,那从铁皮中跑出来的袅袅青烟,飘散到每家每户的门口,仿佛在向人们贺年。把熏好的腊肉洗净,切开,那一片片色泽鲜亮、色香美味的腊肉怎能不叫人垂涎三尺?
不久,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都要祭灶王,家里人会做一大桌子菜。奶奶告诉我:“今天送灶王上天,拍拍灶王的马屁,灶王就为咱家给玉帝说说好话,不让他给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煞是有趣呢!
过了二十三,除夕眨眼就到了,大人、孩子都在买新衣,为迎接新的一年做准备。
大人们等着,孩子们盼着,除夕终于到了。此刻,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兴奋的。回老家的路上,我和妹妹一直念叨着买鞭炮,毫不夸张地说,把爸爸妈妈的耳朵都念出茧子来了。
回到老家,经过一天的久久等待,终于开始吃年夜饭了。桌上摆着的各种美食,光是看看,就令人垂涎欲滴,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碗饭。一闻到饭菜的香味,在屋子里玩耍的弟弟妹妹们,立刻兔子似的地从屋子里跑出来,争先恐后地说:“这盘是我的,谁也别抢!”“哇,看起来好好吃啊!”‘’哈哈,今天我要吃两碗饭。‘’说完,又望向桌上的美食,口水咽了又咽。吃饭时,孩子们这个抓卤翅膀,那个抢红烧肉,一片欢声笑语。爸爸端起酒杯,向大家敬酒,一边说着贺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一边举杯畅饮,屋子里一片祥和,团圆的景象。
吃过年夜饭,大人们开始观看春晚,孩子们才不管其他的,一直嚷嚷着放鞭炮,甚至在饭前就分配好了‘’这个是你的,这个是我的‘’。就在这个漆黑的小院里,燃起了火龙一样五彩缤纷的鞭炮,一炮接一炮,点燃了夜的激情。天空中,仿佛有一条条五颜六色的流星,划破夜幕,把新年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天空之上。
我喜欢春节,因为它是旧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是一年里最热闹、最美好、也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第五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丁相宇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区不同不仅仅口音有差异、春节习俗的差异之大也令人惊叹。今年春节我们一起回妈妈家乡——四川,那里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真让我这个安徽人彻底震撼。
一下车,街道上的餐馆不是火锅就是串串香,几乎没有农家乐、面馆之类的。最具特色的是这里的人们顿顿都离不开辣椒,由此“爱吃辣”成了四川人的标签。我们刚走进餐馆,外公就拿着装满辣椒酱的调味盘向我走来:“相宇,这个好,多吃点!”我看着满满的红红辣椒,头皮发麻,连忙拒绝,可是外公十分热情:“你看,四川人的娃娃,哪有不吃辣椒的呀?来来,尝尝嘛”讲的我不得不接过盘子。咦?桌上摆着鸳鸯锅,四周还摆着四个细长的有底的洞,这是干什么的?装垃圾的?我正就准备向投垃圾。外公拦住我,向我解释说:“我们吃的是串串香,这些是放签子的,而这个鸳鸯锅是用来烫串串的。”“烫串串?”我又收获到了一个新名词。强忍着,吃了几口油碟,外公似乎很满意。没想到第二天,手上、胳膊上突然长了红色的疙瘩,奇痒无比,真令我难受,于是看了医生,医生却说是这里的湿气太重,要多吃辣。我终于明白,四川人为什么爱吃辣了。
终于到了新年了,我迫不及待穿上新衣帽,准备给外公外婆拜年。厨房已经热气腾腾,没想到他们初一必吃的粑粑(汤圆)就等我们了呢!我心想,这可怎么吃惯呀,外公又一把拦住了我,只见外婆端上一碗汤圆粑粑(超级超级大)递给我,家里每个人都端上一碗站着一排,最后舅舅拿上一半的柚子皮,拿上三根点燃后尖尖的蜡烛插了上去,接着外婆双手合十,嘴里叨叨絮絮说着什么,外婆说完,外公也照做了一遍。我十分不解,悄悄问:“这是在干什么?”妈妈神秘的说:“这是在请过世的家人们回来一起过年,你也去拜拜吧。”我只得照样子做了做过了关。
过年要发红包的真有意思啊,必须要说四川话才可以接红包,看着长辈们手里鼓鼓的红包,想着入乡随俗嘛,于是现场学着他们的口音,说出蹩脚的四川话,看着全家人哈哈大笑,我也乐在其中,多么美好的一天呀!
在长久的岁月里,一代一代人传承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而我无论是四川还是安徽,都有我的亲人,我便热爱那里的土地和风情。
第六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詹彧睿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新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我老家——潮汕有很多节俗以及活动,特别有趣。
回老家虽然坐了四小时的车,晕死人了,但我一下车,就闻到一股不一般的年味儿,让我晕意全无。原来我奶奶和爷爷在烧纸,形状各式各样,金元宝、纸钱等,我听大人说这是烧给天上神仙的,真神奇。再看看屋内,桌上摆着卤鹅、猪肉、鱿鱼干来拜天上的神仙。我知道其实晚上才最好玩。
终于到了晚上了,我们开始吃年夜饭,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都上来,我愿称之为“满汉全席”。
随着十点钟声敲响,我听到锣鼓喇叭齐响,那声音如雷贯耳,原来是游行队伍来了,他们是抬老爷的,老爷就是天上的神,詹厝村的人都很迷信老爷,我们是很激动,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提着灯笼就跟着队伍走,我也是。我发现大人的灯笼都十分古典,我们小孩的灯笼就不一样,有老虎的,蝴蝶的,蜈蚣的,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看着活泼有趣。我用灯笼照着旁边的人的脸,大家的脸都洋溢着笑脸,谈着一年的收获和趣事。我们小孩互送糖果,大人还送我们红包。红红火火的游戏队伍,犹如一条火龙。我在龙头的位置,看到龙头的人都拿一面锦旗。旗子上绣着一对龙凤,代表祥瑞、吉祥。锦旗上面还绣着一些吉祥祝福的话,那是大家对新一年的祈盼和期望。突然人群中小孩们开始骚动,原来是老爷来了。这眉毛、嘴巴,真带点神仙的气。一大群人跟在后面,人山人海,鞭炮声、锣鼓声、人群的喧闹声响彻云霄,顿时整个村子灯火通明。我们沿着村子最外围的道路转了一圈回到村子的祠堂。老爷们在祠堂前刚威武坐定,大家就开始上香拜老爷了。我们都要上前,跪在地上的垫子,向老爷许愿,报平安。走之前我发现祠堂大门上倒着贴的福字和两个门神,我问大人:“这么粗心,为什么把福贴倒了呢?”大人们解释说:“其实不然,福倒了的意思是福‘到’了。”至于门神,一定是神将秦琼和尉迟恭了,他们两位可以驱走不好的事情和妖魔鬼怪。
到了深夜,邻居还在放鞭炮,整个村子都能听见。大家就开始接二连三地放鞭炮,这种盛大的场面让人常常睡不着,可能你想进入梦乡,一个鞭炮就能把你吓醒。但是如果没有鞭炮声,这年味就淡了不少,你说是吗?
这就是我老家潮汕的过年风俗,虽然有些迷信,不过非常热闹,让人开心。如果你想来潮汕,热情好客的潮汕人欢迎您的到来!
第七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郭梦瞳
俗话说得好,“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繁忙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我们会做一大堆好吃的,做年夜饭,包饺子……在过年时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在过年时吃年糕,寓意着万事如意、年年高,当然有很多种说法,各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
年夜饭,是春节必要的,家家户户都会做年夜饭,现在生活好了,鸡鸭鱼肉等等变着花样制作各种菜肴,五花八门的,什么做法都有。年夜饭,虽然忙着,都乐呵着,到处都是香味,到处都是欢乐声,大家都在门上贴好了对联、福字,红红火火,干干净净,看上去喜庆极了。
第二顿饭也就是吃饺子了,大家一般都是在半夜12点吃,我们家是12点整吃,一般都是提前包好了饺子,等到半夜时候再下。单看她那白白的样子好像并不好吃,但是闻一闻它那香气扑鼻的味道,就足够咽下好几口唾沫了,再沾上醋或者是蒜泥,那就色香味俱全,好吃极了!加上家人们的互相祝愿的话语,看着春晚,一家人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吃完饭后,我们就要守岁了,等到第二天早上的时候,也就是初一,也是我最喜欢的日子,长辈大人们都会赠送给小辈们红包,送去祝福的话语,我和弟弟收了许多的压岁钱。
说到压岁钱,有个传说,古时候,有个小妖脸白手黑,名字叫“祟”,每到半夜就会去有孩子的人家,常常用手抚摸小孩子的头,等到第二天早上被摸到的小孩子,就会变成一个傻子。有一户人家为了防止这样事情的发生,在初一的这天晚上,不让他们家的孩子睡觉,和孩子玩八枚铜钱,把八枚铜钱放进红包里面再拿出来,就这样一直玩。玩到了半夜,孩子实在困得不行了,睡着了,晚上狂风大作,“崇”来了,父母害怕极了,紧紧的抱住孩子,当“祟”靠近孩子的时候,一道金光闪出,吓跑了“祟”,父母发现是,发现是那八枚铜钱发出的金光,之后便告知了天下。
春节一眨眼间就过去了,过年真是好啊!
第八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马诗雅
“快来帮帮忙,马上就要敬月光啦!”妈妈喊着。咦,今天晚上怎么热闹啊?原来,今天是中秋节,我的家乡在广东河源,这里都是客家人。中秋节被我们客家人称为八月节,这可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呢!
大人们早早地就在庭院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月饼等供品。这摆供品也是大学问的,我们客家人摆供品时一定要放上一盘芋头,因为芋头的“芋”字在客家话中的读音有点像“护”字,有“护头”的意思。而且这芋头的摆放讲究“母子相连”,也就是在盘的中央放芋母,周围摆芋仔,寓意合家团聚。桌上还摆了一个大香炉,在香炉的一侧还有一小碗茶,据说这茶的功效十分独特,小孩子如果经常尿床,当晚只要偷偷喝上一口,从此就不尿床了。但前提是不能让他人发现,否则就不灵验,十分有意思。
天黑后,就要开始敬月光了。不过男人们可不敬月光,他们在八仙桌旁的走廊上架一张小桌子,再泡上一壶茶,边喝茶边聊着天。敬月光的大多都是妇女和小孩,我学着女长辈们的样子在八仙桌的前面,双手合十,向月亮的方向拜了几拜,还要默念:“愿月神祝我学业有成,考得好成绩……”。仪式过后,大人们搬来了一张大圆桌,竟然把敬月光的供品全都放在了圆桌上,还叫上左邻右舍一起吃!我疑惑极了,心想:之前拜神的时候供品是不能吃的,怎么这次就可以吃了呢?我看向爸爸:“爸爸,这供品不是给神吃的吗?我们怎么也能吃呢?”爸爸放声大笑,我更加迷糊了。他拍了拍我的头,笑着说:“这可不是给神吃的,这是我们在感谢月神并向他求平安,让月神把祝福赐在供品中,然后我们再吃掉供品,代表接受了月神的赐福。当然跟拜其他神不一样啦!”
原来是这样啊!我点了点头。这时妈妈丢给我了一个沙田柚,并说:“快点杀柚子喽!”意思是让我剥柚子皮,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外婆端来了一盘五仁月饼,天啊,这么大个五仁月饼,占了桌子的三分之一,怎么吃得下呀(而且说实话我真的不喜欢吃五仁月饼)?眼看外婆就要让我吃了,得开溜啊!我和弟弟赶紧嚷嚷着要让妈妈带我们去大街上看灯笼,妈妈拗不过我们,只好拉着我和弟弟去看灯笼。
来到街上,这里可真漂亮!整条街都挂满了灯笼,红的、绿的、黄的、紫的、蓝的、粉的……五彩斑斓,有木头做的,有竹子做的,有纸做的,还有用玻璃做的。我们客家的这种风俗叫“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每逢中秋,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彩旗、银铃等,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还可以挂在大街专门用来挂灯笼的地方,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中秋节的天上本来只有月亮,而没有星星的,但这灯笼就像是星星一样,和月亮一起照亮每一个人的心。
这就是我家乡中秋节的风俗,你们的家乡风俗又是哪些呢?
第九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优秀作文
杨雯萱
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乡音,不同地方的生活,不同的习俗。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东北的风俗习惯。
都说“北方人爱吃饺子”,东北自然也不例外。常常吃着美味可口的水饺,但你可知这一块小小的水饺,包起来可是费工夫呢。
包饺子,首先要把面揉好。我对这个可是不在行,要么就是水放得太多,或者就是面粉撒得太多。即便你误打误撞和好面了,粘在你手上的湿面、洒在你衣服上的面粉和卡在你头发上的小面块儿也足够你清理二十分钟。
下面就到了一个饺子的“精髓”——饺子馅儿。听奶奶说,饺子有韭菜鸡蛋馅儿的,胡萝卜羊肉馅儿的,青椒牛肉馅儿的……不同的味道,各有其特色与美味,而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个“猪肉大葱”馅儿。
首先,我先将猪肉剁碎,这可是需要很大的力气和功夫;家门口的那些饭店里的“剁馅儿师傅”如何拾掇得又快又细腻,真不知道人家是熟能生巧还是有什么独家秘诀呢?
剁好了馅儿,接下来就是拌饺子馅儿。先将葱花和蒜沫撒进肉馅中,再用筷子顺时针迅速搅拌,在搅拌的同时,还要相继倒入用葱、姜、蒜炒好的油和鲜酱油,盐也不得不谨慎地洒入。实不相瞒,我在进行这项程序时,拿筷子搅馅儿的右手手腕又酸又胀,用来填料的左手更不争气了,不是一会儿抖一下,放多了,就是一会儿抽搐了一秒,搁少了;良久,终于闻到了一股独特的香味——虽不像玫瑰花香那般甜蜜,也不像古龙尼香水那般玄妙,但这香味是独一无二的,在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闻到。但在这里,就万万不可“以味取馅”了,你若是现在就情不自禁地尝了一口,恐怕就只剩满嘴的咸油了呢!
进行到了这个地步,那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包饺子呵,可是项技术活儿,得先把皮儿擀好,再论其他。
擀皮儿时,要先把面板上扬一些面粉,这是为了防止揪好的面团被擀时粘到面板上。先用手按压得扁一些,再用两根手指轻轻捏着,用擀面杖一边擀,还要一边捏它转圈。我第一次擀时,左手总是要打不过来弯儿,所以我擀出的皮不是太厚,就是太薄,甚至有时还擀出了心形、三角形和许多不规则图形,真可谓“惨不忍睹”。
下面,迎来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包饺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手指微弯,将饺子皮儿铺在掌心上,舀一些馅儿放在上面,再封了口儿,轻轻卷一下……呀,又露馅儿啦!唉,真是不熟根本不会生巧,从此我再也不敢小瞧饭馆里的厨子了,真不知道他们是下了多少功夫,才可以包得那样无瑕!
“咕噜噜……”水灵灵的大饺子出锅了!关于饺子的说法也有很多,饺子象征金元宝、冬至吃饺子耳朵不会被冻掉……虽然传说故事千奇百怪,但饺子也是我国传统的美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包饺子学下去,也算是传承文化了。
这不仅是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更是千家万户浓浓的团圆之情。